发布时间:2025-04-04 06:04:31 来源:热点资讯网 作者:苍风
11月28日上午,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: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空白区实现锁边“合龙”。塔克拉玛干沙漠,面积约33.76万平方公里,是中国最大、世界第二大的流动沙漠,其边缘总长度3046公里,从空中俯瞰,宛如一头巨大的黄色巨兽,匍匐在中国西北部,吞噬着周边的生机。锁边工程,顾名思义,就是通过人工干预,将沙漠边缘牢牢“锁住”,防止沙漠的进一步扩张。随着最后10米沙地栽上胡杨、梭梭、红柳、玫瑰花苗,长达285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空白区顺利实现锁边“合龙”。这意味着通过几代治沙人的努力,成功为塔克拉玛干沙漠编织了一条绿色的“围脖”,在沙漠与绿洲之间建立起了一道坚固的生态屏障。这不仅是对沙漠的一次“锁边”,更是对生态安全的一次升级。“锁住”塔克拉玛干沙漠主要采取三种方式:工程治沙、光伏治沙以及生物治沙,三者适应的情况不同。专家表示,水资源条件相对比较好的区域,优先采用生物治沙的方式。在“锁边”工程中被广泛应用的是恢复植被、涵养水源的生物治沙法。新疆巴州且末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,县城三面环沙。2017年,一次偶然的机会,退伍老兵田野来到且末县,被恶劣的风沙环境所触动。2018年,他和2名战友成立治沙队,开始在沙漠里种植梭梭。茫茫沙海里,一年中有100多天都是沙尘天。在这样的环境里,三位退伍老兵开始与风沙搏斗:树苗死了,就接着种;一年不行,就再种一年……老兵们说:“有次一天大概种了200亩树,第二天过来一看,我们昨天没种树吗?被风沙刮得一个苗子都不见了。”老兵们边种边摸索,“老兵治沙队”也从3人变成了9人。这些年,他们种下了1万余亩治沙生态林。如今,他们还尝试种植肉苁蓉、板蓝根,改善土壤的同时也实现增收。在塔克拉玛干沙漠,有热火朝天的“开疆拓土”,也有润物细无声的贴心守护。在水资源条件相对比较匮乏,远离绿洲的区域,主要采用光伏治沙。光伏治沙,是在沙漠里“种太阳”。走进新疆洛浦县万亩“光伏+农业”综合治沙项目基地,可以看到成片的太阳能光伏板。巨大的光伏板不仅可以发电,还可以降低地表风速、减少风蚀作用,起到稳定沙土的作用。光伏板下的土地还可以通过种植耐旱植物或作物,用根系将沙土固定在地表,实现了发电、农业增收、治沙三合一。在不具备水资源条件,光伏铺设条件也达不到要求的地方,主要以工程治沙为主。工程治沙,是指在沙地上插进芦苇秆,打上草方格,或者布设高立式沙障,阻挡流沙扩散。今年11月,在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南缘的民丰县,当地村民们正忙着铺设草方格,用来阻挡流沙的扩散。草方格,被称为中国人的治沙“魔方”,指的是用麦草、稻草、芦苇等材料,在流动沙丘上扎设成方格状的挡风墙,增加沙地表面的粗糙度,削减风力,使之无力携走疏松的沙粒,这样不仅可以防风固沙,还能够截留降水。芦苇等材料往沙子里插多少是有讲究的,一般在沙子上面要留20厘米高,在沙子下面要埋15—20厘米,阻沙效果比较好。俯瞰位于叶城县洛克乡国道北侧锁边空白区连片的防沙网格十年来,新疆治理沙化土地面积5736万亩,各族群众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铺设了50.52万亩草方格,累计开展人工造林1725.48万亩,植树20亿株,这些树如果按1米的株距排开,可以绕地球近50圈。“锁边”固沙并不是终点,如何巩固成果,从根本上遏制住黄沙的蔓延,是推进治沙工作的长远目标。从“沙进人退”到“绿进沙退”再到“人沙和谐”,我们一代接着一代接着干,终将筑牢“绿色长城”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