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朝和准噶尔的最后一战,准噶尔至此成为地名,哈萨克也宣布臣服
背靠着雄伟的天山,目光所及之处便是阿尔泰山的巍峨。这片看似荒芜的准噶尔盆地,实则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,被誉为能源的“金矿”。无论是从资源储量,还是从战略位置来看,它都显得格外重要。而这片土地能够成为我国的一部分,清朝的努力功不可没。经过三代人的不懈努力,最终在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中,准噶尔被彻底平定,哈萨克也向清朝表示臣服。这一切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?哈萨克臣服之后,清朝为何没有继续向西推进呢?提及清朝,不得不提那部广受欢迎的电视剧《康熙王朝》,它让无数观众反复回味。剧中康熙皇帝不仅嫁出了女儿,还三次亲自率军征讨准噶尔的领袖噶尔丹。然而历史真相是,康熙并未嫁女,也未能彻底解决噶尔丹的问题,整个清朝实际上花费了超过70年的时间才最终平定。康熙未竟的事业,由雍正继续推进,直到乾隆时期,这片土地才正式纳入清朝版图。不少人认为,清朝效率低下,平定一个叛乱竟耗时如此之久。实际上,当时的准噶尔汗国,其势力几乎可以与整个清朝相抗衡。噶尔丹与康熙、沙俄的彼得大帝,都是同一时代的杰出人物。然而,准噶尔在并入我国之后,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,仅留下一个地名。追溯准噶尔的起源,还需从与明朝交战的瓦剌说起。朱元璋攻占元朝都城后,元朝的君主被逐至蒙古草原。回到漠北的他,迅速重建了自己的王朝,即我们所熟知的北元。他能够找到立足之地,全赖成吉思汗的遗产,为他提供了喘息之机。但明朝会轻易放过他吗?朱元璋与朱棣多次对他们发动征讨。因此,北元仅维持了29年,便分裂为两部分。一部分是鞑靼,另一部分则是瓦剌。清朝入关后,瓦剌逐渐恢复实力,并更名为卫拉特。众所周知,瓦剌曾让明朝极为忌惮,甚至俘虏了明英宗朱祁镇。卫拉特分为四部,而准噶尔便是其中之一。他们继承了元朝、瓦剌的勇猛精神,给清朝制造了不少麻烦。在康熙时期,噶尔丹崭露头角,凭借实力统一了准噶尔。那时的他意气风发,在掌握实权后宣布建国,即准噶尔汗国。作为大汗,他心怀壮志,不甘于固守一方,而是选择了扩张。当时直接挑战清朝并不现实,他便将目标转向西域诸国。随着势力不断壮大,他自信能够与清朝一较高下。他首先对喀尔喀发动进攻,这引起了清朝的警觉,但康熙当时忙于其他事务,无暇顾及。相较于外部威胁,内部三位藩王的叛乱更让他头疼。因此,在解决内部问题后,康熙决定给准噶尔汗国一点教训。一直顺风顺水的噶尔丹,显然无法抵挡清朝的火器攻击。蒙古以骑兵闻名,但清朝却以火器应对。当时清朝在火器技术上领先时代,胜负在战前便已注定。因此,在交战中,噶尔丹吃尽苦头,最终病逝。即便大汗阵亡,准噶尔并未因此瓦解。他的侄子挺身而出,接过权力,成为新的大汗。这并非他与叔叔关系和睦,而是他们的“传统”使然。噶尔丹在外征战时,他暗中操控势力,一方面巩固权力,一方面与清朝勾结,孤立叔叔。因此,在叔叔败亡后,他迅速向清朝投降。他真心愿意投降吗?不过是争取时间恢复实力,几十年后,再次兴风作浪。这次他做得更绝,直接对西藏动手,劫掠了圣地拉萨。策妄阿拉布坦的行为激怒了康熙,年迈的康熙亲自率军征讨。拉萨虽被夺回,但康熙已油尽灯枯,未及继续征讨便去世。继位的雍正面对动荡的朝堂,决定先安内,再攘外。正是这段时间,给了准噶尔恢复的机会,他们再次如狗皮膏药般捣乱。在雍正的支持下,青海蒙古首领罗卜藏丹津,在当地发动叛乱。雍正去世后,他的儿子手段更为厉害。新继任的噶尔丹策零,首先弥补自身短板,开始研究火器,同时扩张势力。准噶尔汗国因此,成为拥有7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的大国,手握30万大军。清朝派兵20万征讨,却伤亡惨重,元气大伤。双方交战数年,最终谁也无法彻底击败对方,只好握手言和,迎来短暂的和平。准噶尔几次扩张的战斗,本土未受波及,发展迅速。到了乾隆时期,这份和平并未被打破,这不符合准噶尔以往的作风。并非准噶尔转性,而是他们有了共同的敌人——沙俄。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,清朝与他们有过合作,共同解决了沙俄的威胁。但这份平静并未持续太久,准噶尔的大汗因病去世。权力落在他的三个儿子手中,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争权。乾隆认为这是良机,在阿睦尔撒纳投降时,决定由他招降,从内部瓦解准噶尔。1755年,乾隆抓住时机,调5万大军远征伊犁。经过3个月的激战,准噶尔汗国就此成为历史。眼看尘埃落定,投降的阿睦尔撒纳却突然反叛,企图复国。“四卫拉特与喀尔喀不同,若无总统之人,恐人心不一,不能外御诸敌,又生变乱。”局势顿时混乱,他逃往哈萨克。面对清军的兵锋,哈萨克大汗假装投降,但最终失败。清朝将领兆惠与成衮扎布,率7000人再次远征。大军直抵哈萨克,誓要抓住阿睦尔撒纳,同时击溃哈萨克大汗,至此哈萨克成为清朝的藩属国。阿睦尔撒纳然而阿睦尔撒纳依然逃脱,逃入沙俄境内。乾隆态度强硬,要求沙俄立即交人,否则将动武。兆惠的功劳不可忽视,当时对待准噶尔,投降即可。即便清朝有“低于车轮不杀”的惯例,但他直接“踹翻”了车轮。乾隆对他大加封赏,将其画像悬挂于紫光阁。面对大好局势,乾隆并未继续扩张,原因有二。一是兵力不足,相比于明朝,清朝的兵力远不足以继续扩张。二是作为君主,他并不想开边,毕竟有“安禄山”的前车之鉴。开边必会鞭长莫及,给予权利的同时,也会养寇自重。信息来源:人民网《茫茫准噶尔 西部大宝库》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